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以7种收藏级望远镜看月球
2019年7月20日即是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日,而(暂时)未能踏足月球的人们,对看月亮看星星的期许有增无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二战之后人们生活日渐稳定,人们开始积累起可以满足个人欲望和爱好的开支,于是席卷世界的第一波天文浪潮到来了。
天文望远镜之于观星者,正如珍宝。他们迷恋设计和制造的精巧,更迷恋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星辰大海。一些老牌望远镜厂伺机推出相对廉价的业余天文望远镜;一些商家看准机会,在欧美和日本的生产商和用户之间倒卖贩售,更有一批新的光学厂家入场。
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天文望远镜让人目不暇接,进而出现了产品和功能的分化。在分化之后,一些厂家将古典天文望远镜精密与精美的工匠精神融入到业余天文望远镜中,这类天文望远镜体型或许并不巨大,并不在气势上吸引人们的眼球,但这类望远镜可以放在家中或私人天文台中进行使用与把玩,足以成为主人的心头之好。
Questar
Questar 是一个将望远镜当作奢侈品来打磨的品牌,1950年,Questar 的创始人 Lawrence Braymer 引入了便携式天文望远镜的概念,为了尽量让镜筒紧凑,他选择了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结构。并且 Braymer 在原先结构上做了一个改进,在改正镜的后面镀上一个铝膜,这种设计叫做 Spot-Maksutov设计。1954年第一款产品推出,是一台桌面式的3.5寸马卡望远镜。该镜一推出即获得了一片赞誉。
虽然是50年代的设计,但即使在今天看来,风格也非常前卫时尚。镜筒采用夸张的蓝紫色金属铜,雕刻星图和月面图,支架系统银白色,整个镜子光鲜亮丽。这个望远镜采用了叉臂式电动经纬仪支撑,但经纬仪下有三腿支架,调节后可以变为叉臂式赤道仪装置,关键是这样一个镜子还被装在小巧的皮箱之中,完全没有同时代望远镜那种粗笨感。Questar 并不只有这款产品,后来的7寸钛合金马卡望远镜也做得极为精致。
2004年,Questar 推出了50年纪念版的3.5寸马卡望远镜,我们不难看出它的一些设计亮点:依然的金属拉丝镜筒,雕刻星图和月面图;雕刻50周年纪念的特殊logo;光学采用石英镜面和BK7改正镜,全口径太阳滤镜;Questar Powerguide II 系统;两个 Brandon 式目镜;编号和证书。这样一套望远镜,售价是6800美金。更值得一提的是,Questar 的广告别出心裁——广告画面中一位古典美女手托望远镜,拎着皮箱。
Questar的广告 ©️ Questar
Zeiss
Telementor
天文望远镜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科技色彩美学。无论是黄金时代,黑色时代,或者之后的灰色和黑白时代。德国蔡司的业余天文望远镜便体现了这一风格。在黄金时代中,蔡司就生产了漂亮的黄铜鎏金工艺的天文望远镜,但它在天文爱好者手里最受欢迎的,是一款 Telementor 望远镜。1949 年,蔡司最先生产出 AS 63/840 的折射望远镜,口径63毫米,焦距 840 毫米,两片式普通消色差。蔡司的光学研究颇为严谨,在这款镜子上首先使用了 Steinheil 的两片式设计,玻璃分别采用 KzFN2 和 BK7, KzFN2 玻璃在后来的很多望远镜中都享有盛名,号称萤石的绝配。所以虽然 AS 63/840 只是两片普通消色差,但由于是 KzFN2 和 BK7 搭配,达到了半复消色差的效果。
这款望远镜在 1970 年代初停产,取而代之的就是Telementor,但其实在玻璃使用上,这款望远镜只采用了经典的 BK7/F2。Telementor 有三代产品,第一、二代用准星装置,第一代用的是调焦座,而第二代调焦方式改为了移动镜组的内调焦。到了第三代,名字改为 Telemator,依然使用内调焦,但把准星改为了寻星镜。三代产品从70年代初销售到1995年。之于其色彩设计,它一直保留了极具科技感的灰色作为主要色彩。
尼康65mmED
折射望远镜
通常我们考量一个光学厂的能力,不单要看它的民用镜头素质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所制作的专业光学镜头口碑怎样。日本的尼康公司就是一个在专业光学领域响当当的制造商,别的不谈,尼康在天文望远镜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大多数是给专业天文台做的定制镜。1931 年,尼康为日本科学博物馆制作了 8 英寸口径的大型折射赤道仪天文望远镜,是当时全日本这个类型望远镜中最大的,据说这个镜子一直用到了 2005 年。
尼康65mmED折射望远镜
在此之后,日本的一些天文台和机构都订购了尼康的大型天文望远镜,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尼康的天文望远镜业务。不过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尼康的经典之作是一款口径只有 65 毫米的小型赤道仪望远镜,这个镜子成像秉承了尼康的特点,超级锐利,在高倍观测时优势更加明显,这个望远镜设计简约,白色镜身,绿色赤道仪,木质三脚架,这种配置在很多日本望远镜上都可以看到。该镜另一个值得夸耀的地方是做工很好,手感可以与蔡司媲美,而轻于蔡司,因此这个望远镜在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一直高居不下。
高桥FC-50
桌面天文望远镜
望远镜或者镜头可不可以不用玻璃来做镜片呢?答案自然是可以,不过这样的镜头要昂贵许多,而且往往具有特殊用途。其中一种非玻璃的镜片材料,就是萤石,也就是氟化钙结晶。萤石是很特殊的光学材料,具有异常色散的特性,将镜头或望远镜中加入萤石镜片可以降低色差,做出低色散高分辨率的镜头。早期的光学级别萤石都是天然的,成本极其高。
高桥FC50桌面望远镜 ©️Astrosurf
在60年代末,日本佳能公司掌握了氟化钙结晶技术,开始生产人工萤石,于是相应的萤石镜头、萤石望远镜相继产生。第一款业余爱好者使用的萤石天文望远镜是高桥公司生产的TS90三片式复消色差望远镜,从此一炮走红。高桥在80年代还生产了一个超小的桌面天文望远镜,型号为FC-50,焦距400毫米,焦比F/8.0,其光学设计为两片萤石晶体。FC-50有浓郁的日本望远镜设计的风格,包括简约的支架结构,银色的镜筒,蓝色的萤石标,镜头上绿色的刻字,机械结构对于手感也很苛求。作为桌面望远镜,这种配置精巧而豪华,至今无出其右。
FC50和其他高桥望远镜的比较 ©️Astrosurf
宾德75EDHF
摄星仪
80年代末,因为哈雷彗星的回归,天文爱好者们有了利用快焦比大视场望远镜进行天文摄影的需求,这个需求让众多望远镜厂商看到了机会,推出了特殊的台湾恩望远镜——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摄星仪。摄影仪与普通天文望远镜的区别是为摄影设计,而非针对目视观测设计,于是在光学设计上的思路截然不同,首先考虑的是像场的范围和均衡性,使用的镜片也更多,甚至达到四片或者5片。在口径这个参数上,摄星仪的要求并不高,所以摄星仪大多比较精巧,有小而精的美感。
宾德75EDHF摄星仪 ©️Cloudnight
其中最早的业余天文爱好者使用的摄星仪之一,便是宾德的 EDHF 系列,这个系列的镜子采用了三片或四片式的 ED 玻璃设计,成像范围巨大,其中经典的 75EDHF 成像范围可以满足宾德 645 相机拍摄。在外观上,宾德很喜欢草绿色和白色的配合,有一种草木葱茏之感。
上图:后期的宾德75SDHF摄星仪和大型赤道仪的对比 ©️Pentax
下图:后期的宾德75SDHF和其他镜筒的光学设计对比 ©️Pentax
PZO的
迷你马克苏托夫
东欧和前苏联的工业设计很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这种风格也体现在他们制作的天文望远镜之中。在我们的印象中,东欧和前苏联的产品皮实而粗糙,但波兰的 PZO 以及捷克的 Meopta 生产的光学仪器总体来说较为精细。波兰的PZO只生产过一款天文望远镜,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小的马克苏托夫天文望远镜。在 1958 年,或许得益于马克苏托夫关于半月形折反射望远镜的发明,Janusz Olczak 和 Janusz Niewiadomski 两位光学设计师设计了这款天文望远镜,口径70毫米,焦距765毫米,配15毫米和8毫米两个金属银白色的小目镜,从而达到50倍和92倍的放大倍率,但是产量并不多。这个望远镜具有厚实的镜筒,粗壮而简单的地平式支架结构,但手感细腻顺滑,易于操作。
PZO望远镜 ©️Cloudnight
从配色上看,早期PZO天文望远镜是低调的土黄色,很有那个时代的仪器感,后期变化成银灰色,但从质感上不如以前。这个望远镜的另一个特点是带有太阳投影板装置,方便学生进行太阳投影观测,描绘太阳黑子。可见其早期的定位是学校用镜,并非爱好者用镜,但因为其特色明显,也受到了爱好者们的推崇。
PZO望远镜的广告 ©️PZO
南京天文仪器厂
120马卡望远镜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们要说一款国产的天文望远镜,不过这里并没有广告,因为这款精品望远镜已经停产了三十多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南京天文仪器厂为国内广大天文爱好者打造了一款小口径的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式望远镜。南京天仪厂在国内望远镜制造业中赫赫有名,它是有着专业的高贵血统,我国自主建造的大型望远镜中,大多数都出自这个厂,包括60年代的60厘米口径反射望远镜,80年代的2.16米反射望远镜,如今的LAMOST望远镜等。作为一个专业生产厂,做一个爱好者望远镜并不是难事,但他们是以专业望远镜的精神来做的。这款120毫米口径的望远镜采用了电动的美国叉臂式赤道仪,配件非常丰富,比如目镜端有两组,一组是旋转塔式目镜,分别高低倍切换,而且还加载了导星用的小灯。另一组终端是投影终端,是个长长的投影目镜,还配合了金属质地的投影板。两组终端的切换不是用插拔,而是用的刀口。其镜头盖也颇为讲究。镜头盖上开一个圆洞,内有螺口,可以上两个不同的减光滤镜,大概一个是用于观测太阳,一个用于观测月亮。此外还有摄影配套装置等众多附件。
南天仪120望远镜 ©️张超
遥想当年,一款120马卡开启了不知多少人的天文梦,直到90年代后期才有其他公司的国产赤道仪望远镜问世,但从工艺上远不及80年代初的精品120小马卡天文望远镜,当然价格上并不亲民,据说当时这套镜子的基础款需要人民币7000元,何止是个人,就是一个学校也很难掏出这样一笔巨款来购买这样一个天文设备。
南天仪120望远镜
铸造乌托邦
Type Cast
日常的仪式
Spatial Ritual